圖層屬性完整指南
圖層屬性是一項功能,允許我們配置圖層來創建效果、增強圖稿、訪問相關工具並方便以非破壞性方式進行編輯。
我建議觀看視頻:
可用的設置取決於所選的圖層類型。如您所知,CSP 中有多種類型的層可用。以下是不同層可用內容的簡短摘要。
基礎
哪裡可以找到
圖層屬性窗口通常位於圖層窗口的頂部。
但是,如果找不到它,您可以隨時轉到“窗口”>“圖層屬性”並單擊。將出現該窗口。
更改默認設置
如果您想將設置更改註冊為默認值,“圖層屬性”窗口的左上角有一個三行圖標。單擊它,然後單擊“另存為默認值...”將出現一個窗口。
您不使用的效果將顯示為灰色,您可以選擇要更改的效果默認設置。完成後單擊“確定”。
邊界效應
邊框效果創建輪廓。它適用於您可以在其上繪圖的任何圖層,以及 3D 圖層、文件夾、文本和圖像。
有兩種類型的輪廓。請注意,您一次只能使用其中之一。
邊緣
第一個是邊緣。這是我最喜歡的圖層屬性功能之一。邊緣創造出堅實均勻的輪廓。
您可以使用滑塊或輸入所需的數字來調整厚度。
您也可以通過雙擊顏色欄並選擇顏色來更改輪廓的顏色。或者,如果您已選擇顏色,則可以單擊顏色欄旁邊的繪畫工具圖標。
默認情況下,抗鋸齒功能處於啟用狀態,但在為像素藝術創建輪廓時我總是將其關閉。
不過,邊緣不僅僅勾勒出物體的最外層部分。它概述了透明區域旁邊的任何內容。如果您只想為外部部分創建輪廓,請確保先填充它。如果各層是分開的,您也可以嘗試用它做出有趣的結果。
這種效果是多用途的。您可以用它來:
1.在貼紙周圍創建邊框。無論您是想為物理貼紙“剪切邊框”、創建數字貼紙,還是為照相亭風格的照片編輯創建類似貼紙的外觀,都可以在一分鐘內完成。
2.堆疊時將物體分開。請注意,對象應該位於不同的圖層中。
3.清理作弊。一些藝術家喜歡手動繪製和擦除線條藝術的厚度,這可能會導致微小的雜散點。使用彩色邊緣可以使流浪者流行起來。這是查找並刪除它們的快速方法。完成後關閉 Edge。
4.將感興趣的對象與背景分開。在製作黑白漫畫時經常會發生這種情況。角色有黑色區域,背景大部分為黑色。我將選擇角色的圖層文件夾並單擊“邊緣”。現在角色和背景已正確分離。當然,您也可以將其用於彩色插圖。
5.快速繪製小細節的線條藝術,例如背部的頭髮、配飾和效果。
6.使用文件夾進行多邊框。在圖層上使用 Edge,然後將該圖層放入文件夾中。在文件夾上使用 Edge 創建第二個邊框。將文件夾放入另一個文件夾中,使用 Edge。還有一次。您可以製作的邊框數量沒有限制。而且您隨時可以調整邊框..
7.漸變或圖案邊框。複製圖層,向下移動副本,然後使用邊緣。將復制的圖層放入文件夾中。在副本文件夾上方創建一個新的漸變圖層並對其進行剪輯。使用漸變創建漸變邊框。您還可以使用相同的步驟將圖案添加到邊框。
水彩邊緣
如果邊緣是實心的,則水彩邊緣是模糊的輪廓並且有點透明。水彩邊緣的顏色不能隨意改變。它比 Edge 有更多的設置。
“區域”數字越大意味著邊緣的顏色在對象內部滲透得越多,而不是向外擴展。
“暗度”是物體內部和外部的灰色區域的暗度。越高,顏色越暗。
“模糊寬度”決定對象邊緣的清晰度或模糊程度。越高越模糊。
“不透明度”決定了最終結果中“暗度”和“模糊寬度”的強度。
一些用法示例:
1.陰影。它有利於最小化模糊陰影。
2.微妙的彩色陰影或發光效果。複製該圖層,並將副本移到下面。使用水彩邊緣並調整設置,然後打開圖層顏色並選擇您想要的顏色。
3.微妙的 3D 效果。中到高面積,中到高暗度,並用不透明度控制它。
4.水彩邊緣。作為不喜歡畫筆上的水彩邊緣設置的人,如果我想要這種外觀,我可以關閉畫筆上的該設置並稍後打開水彩邊緣。
5.將其與 Edge 混合。雖然您不能在同一圖層上同時使用“邊緣”和“水彩邊緣”,但通過使用“文件夾”,您可以隨意使用兩者。
語氣
我最喜歡的另一個功能是將圖像和 3D 對象轉換為半色調。
我們來看看設置。
“頻率”指定每英寸有多少行屏幕色調。數字越大,線條越多,因此點越小。
“濃度”決定了網色調中是否有白色。 “使用圖像顏色”將用白色填充色調之間的間隙。即使圖像中有透明度並且點之間的距離較遠,您仍然可以看到點周圍有白色。 “使用圖像亮度”將白色變為透明。
兩者都有各自的優點。例如,在漫畫中使用多個半色調圖層時,我會選擇“使用圖像顏色”以避免摩爾紋。但是,對於效果,我會使用“使用圖像亮度”,因為白色區域礙事。
單擊“密度”旁邊的加號圖標可發現另外兩個選項。啟用後,“反射圖層不透明度”將在您降低不透明度時調整色調的大小以反映顏色的亮度。您可以在圖片中看到,當我降低不透明度時,點會變小。半色調仍然是純黑色。
當“反射層不透明度”關閉時,色調的大小不會改變。相反,色調變得透明
如果您想將全彩圖像或 3D 對象轉換為半色調,則色調分離非常有用。
它將顏色簡化為組。您可以通過水平拖動滑塊或單擊數字來更改滑塊中的灰色節點。您還可以通過將節點拖出滑塊來刪除節點。通過單擊滑塊下方添加新節點。因此,您可以選擇有多少色調以及色調的深淺。
網點設置都與半色調圖案有關。
您可以從下拉菜單中選擇圖案類型。有很多可用的。
如果單擊加號圖標,您可以找到更多設置。 “角度”旋轉圖案。默認情況下,角度為 45 度。我經常使用的其他角度是 0 度和 90 度。
“噪聲大小”和“噪聲係數”僅適用於噪聲模式。噪聲大小的工作原理與頻率類似。
噪聲係數決定噪聲的長度。數字越大,噪聲線越長。
網點位置設置是為了移動網點。 X 代表水平,Y 代表垂直。
默認情況下,色調效果為黑白,但您可以使用圖層顏色將其更改為任何顏色。
我使用色調效果作為漫畫的屏幕色調,在藝術品、效果和背景中賦予波普藝術的外觀。
圖層顏色
圖層顏色,顧名思義,改變整個圖層的顏色。它的默認顏色是藍色。我主要對完成的草圖使用圖層顏色,並將不透明度降低到 16%。然後,為線條藝術創建一個新圖層並繪製。
這是我最喜歡的圖層屬性效果之一,也是我幾乎每次繪製時都會使用的效果。
您可以通過單擊欄或使用顏色設置中的顏色和桶圖標來手動更改顏色。
但是,這並不是它的唯一用途。如果單擊加號圖標,您會發現有兩種可用的顏色。 “圖層顏色”適用於圖片中最暗的顏色,“子顏色”適用於最淺的顏色。默認情況下,子顏色為白色,但您可以像更改圖層顏色一樣更改它。
它可以用作偽漸變貼圖來創建棕褐色、報紙、復古和簡單 Lo-fi 等效果。
您還可以將其提升到另一個水平,對您的藝術作品進行顏色分級。
複製圖層,並將副本保留在原始圖層之上。使用您想要的顏色調整副本的圖層顏色。然後,使用不透明度和混合模式來創建所需的外觀。
表達顏色
您可以在創建新畫佈時決定基本表達式顏色,這將是該畫布中圖層的默認表達式顏色。
例如,如果您選擇的基本表達顏色是“顏色”,您會發現您創建的新圖層的表達顏色為“顏色”。灰色和單色也是如此。
圖層屬性中的表達式顏色可以更改所選圖層上顯示的顏色。
“彩色”是指全彩。 “灰色”是指黑色、白色和灰色陰影。 “單色”是指黑白,沒有抗鋸齒。
在灰色模式下,下拉菜單旁邊有黑色和白色框。兩者均默認開啟。
黑框代表黑色和灰色區域,白色代表白色區域。如果只打開其中之一,相反的顏色就會消失,只留下您選擇的顏色和透明區域。
單色在下拉菜單旁邊有相同的框。在這種情況下,黑框僅代表黑色區域。還有白框,白色區域。沒有透明度。
如果圖層的原始表達式顏色是彩色,並且您將其更改為灰色或單色,或者如果表達式顏色是灰色,並且您將其更改為單色,則“表達式顏色”旁邊會出現“(預覽)”
這是因為更改表達式顏色時會丟失信息。 CSP 讓您有機會首先看到結果。如果您想讓更改永久生效,底部有一個按鈕,顯示“應用預覽的表達式顏色”。按下它可使更改永久生效。不過,如果您改變主意,您隨時可以使用“撤消”。
僅對於柵格圖層,單色還有兩個滑塊設置。顏色閾值決定了黑色和白色的面積有多大,數字越小,白色面積越大,反之亦然。如果僅打開黑框並將顏色閾值設置為 255,則圖像將是全黑的。白盒的情況正好相反。
Alpha 閾值僅在圖像中存在透明區域時才起作用。數字越大,假定的透明區域越大,反之亦然。
最後,“反射層不透明度”的工作方式與色調效果中的相同。打開後,當您降低不透明度時,顏色會沿著線條消失。關閉時,顏色變為透明。
表達顏色灰色對於價值研究來說是無價的。您還可以通過在將表達式顏色變為灰色之前複製圖層來創建沖刷效果,並根據需要調整不透明度或混合模式。
完成插圖時,我有時會使用單色來增加黑暗的對比度。
1.複製圖像部分的圖層,如果是多層,則合併。在本例中,為字符層。
2.然後將其Expression顏色變為Monochrome,僅打開Black box
3.根據需要調整閾值滑塊。
4. “應用預覽的表達式顏色”然後將表達式顏色更改回顏色。
5.使用高斯模糊,最後根據需要調整圖層的不透明度。
6.如果需要,可以使用圖層顏色指定新的陰影顏色。
當然,陰影部分也可以單獨使用。
顯示減少顏色
顯示減少顏色是 3D 對象、圖像文件、紋理和文件對象的表達顏色。設置完全相同。
主要區別在於,與表達顏色不同,效果無法永久保留。
工具導航
工具導航顯示與所選圖層相關的工具和子工具。可以這麼說,內置快速訪問。
工具導航僅出現在某些圖層上。如果您一次選擇多個圖層,則不會出現。
疊加紋理
顧名思義,疊加紋理是一種向藝術品添加紋理的快速方法。它與使用混合模式疊加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我更喜歡“疊加紋理”效果。
“強度”滑塊決定紋理的強度。越高越強烈。默認情況下為 30,並且按原樣運行良好。
如果您喜歡冒險,則可以使用更高的數字並將效果與混合模式相結合以創建獨特的結果。
面具表達
僅當所選圖層上有蒙版時才會出現蒙版表達式。
它說“顯示漸變”有兩個選項。 “是”是默認值,這會在蒙版中啟用漸變和透明度。而“無”則將透明度和漸變分離為實體形狀。
當您選擇“無”時,會出現“閾值”滑塊,它確定有多少透明區域可見。數字越大,面積越大,反之亦然。
區域顏色
區域顏色相當小眾,因為它僅適用於圖像文件、紋理和文件對象。當可用時,它默認也是灰色的。
1.轉到“視圖>顯示色調區域”並首先選擇“顯示選定的色調區域”。
2.還沒有發生任何事情,但返回“視圖>顯示色調區域”並選擇底部的“包括圖像材質區域”。現在它不再是灰色的了。
圖層中圖像的顏色也會發生變化。
之前選擇的“顯示所選色調區域”僅使所選圖層的區域顏色可見。您可以像更改圖層顏色一樣更改顏色。
返回“視圖 > 顯示色調區域”。
這次選擇“顯示所有色調區域”以使所有適用圖層的區域顏色可見。如果紋理層重疊,顏色也會重疊。
通過使其引人注目來跟踪您在藝術品中使用的紋理和圖像非常有用。
導出時會出現顏色,如果不需要,可以隨時將其關閉。
提取線 (EX)
提取線僅適用於 EX 版本的 CSP。它允許我們將圖像和 3D 對象轉換為線條藝術和/或色調。首先,準備一個3D對象,將工具從對象工具更改為另一個工具。如果不這樣做,您將無法實時看到結果。然後,打開提取線。
“準確度”決定了線圖的質量,越高越好,但有時並沒有多大區別。
“色調分離”的工作方式與色調效果類似。它將圖像或 3D 對像中可用的顏色進行分組。但是,色調分離不是將其變成灰色陰影,而是將顏色組提取為線條。
“黑色填充”會將區域填充為黑色,數字越低,區域越小。非常適合使用純黑色的風格。
“線寬”決定了線條的粗細。
“邊緣閾值”決定將提取多少條線。數字越高,檢測到的細節量就越少,因此最終結果就越乾淨。
“檢測方向”是我沒有完全掌握的東西,但嘗試它給了我有趣的結果。稍後我會告訴你。
您可以按原樣使用提取線或將其轉換為永久線圖層。要進行轉換,請單擊“轉換為線條和色調”,然後會出現一個窗口。
還有更多設置可以精細控制最終結果。首先要做的就是確保“預覽”已打開。
然後,選擇是否希望結果位於柵格層或矢量圖層中。我更喜歡 Vector,因為我可以隨時進行光柵化,而相反的方法並不總是有效。
“線寬”的作用相同。 “檢測精度”與之前的“精度”相同,越高線條越細。
“根據比例調整精度”處於啟用狀態,因為它對我來說看起來更好。
“強調輪廓”決定輪廓的粗細。我用的是50個或更多。
“深度”和“平滑”對我來說很奇怪。我用它來進行更精細的線寬調整。我不經常使用它
“提取紋理線”正是它的本質。之前的設置僅從 3D 對象的形狀中提取線條,但這一設置提取紋理和顏色(包括陰影)。
除“處理邊緣檢測”下拉菜單外,此處的設置可在“圖層”屬性窗口中找到。其中有兩個。進程#1 是我們目前看到的進程。
當您選擇#2時,其下方會出現不同的設置。兩個數字越低,提取到行中的細節就越多。
最後是“音調工作”。如果你想讓著色看起來像 2D,請嘗試“海報化”
其餘設置與“音色效果”相同
當您對結果滿意時,單擊“確定”。提取的線條圖層、黑色填充圖層、色調圖層和白色圖層將整齊地打包在一個文件夾內。
由於圖層是分開的,您仍然可以調整和編輯圖層以獲得您想要的外觀。
我使用了一個小型 3D 對像作為示例,但這種效果通常與漫畫和網絡漫畫的 3D 背景相關。
如果您想轉換圖像而不是 3D 對象的線條,設置會更簡單。與以前的主要區別是您無法選擇獲取矢量線圖層。僅提取線和音調工作設置可用。
不過,處理圖像比較棘手。我在線條繪畫方面取得了成功,而無線條風格的插圖和照片可能需要更多的努力。
提取行解決方法(PRO)
如果您使用 CSP PRO 而不是 EX,則有一個針對 Extract Line 的解決方法。唯一的缺點是線條沒有矢量選項。
柵格化您要使用的 3D 對像或圖像,然後根據需要復製圖層。我想要線條、黑色填充、半色調和白色填充,所以有 4 層。
對於線條,轉到濾鏡>效果>藝術。 “進程”的下拉菜單有 3 個選項。選擇“僅線路”
“線條粗細”是線條的粗細。 “線條簡單”將曲線應用到數字越大的線條中。我通常將其保留為 1。
“線條密度”決定了您獲得的柔和細節的數量。
“線條不透明度”決定線條的透明度。我通常使用 100,因為我可以隨時調整不透明度,但默認值為 70。
“線條抗鋸齒是不言自明的,數字越高,越模糊。
其餘的都是與顏色有關的,我就跳過它並單擊“確定”。
對於黑色填充,將圖層的表達式顏色更改為單色。僅打開黑盒,然後調整顏色閾值。
對於音調,請使用音調效果。將密度更改為“使用圖像亮度”以消除白色區域(可選)。打開色調分離以進行精細控制。然後使用滑塊調整陰影的深淺程度和暗度。如果您喜歡默認結果,可以跳過此步驟。
對於白色填充,請轉到“編輯”>“色調校正”>“色相/飽和度/亮度”。然後將亮度滑塊拖動到右側。單擊“確定”。
如果需要的話進行調整,僅此而已。
您最喜歡的圖層屬性效果是什麼以及如何使用它?請在評論中分享吧!
感謝您的閱讀,我們下次再見!
留言